close

  □本報記者張馳
  □本報通訊員安娜
  27萬平方公里土地,沙漠和戈壁占總面積一半以上,是內蒙古阿拉善盟的地理標簽。但在這片自然條件惡劣的土地上,阿拉善盟法官群體以西部人特有的堅韌,創新工作方式,增加司法保障軟實力,走出具有區域特色的司法服務之路。
  “我們沒有捷徑可走,阿拉善的司法服務工作必須以其區位和邊貿特點為切入口,讓來打官司的群眾切實感受到方便、順心。”阿拉善盟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、院長通木爾對《法制日報》記者說。
  法官服務隊保障口岸經濟
  位於中蒙邊境的策克口岸是阿拉善盟對外開放的唯一國際通道,曾吸引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“淘金者”在此投資、建廠。口岸經濟對當地財政貢獻率一度高達47%,但受全球經濟下滑影響,駐岸企業進出口煤炭業務基本停滯,給口岸經濟帶來重創。
  “這段時間的案件受理具體表現為原煤買賣、運輸、融資租賃、勞務、建設工程施工五大合同糾紛。很多當事人是農牧民和下崗職工,他們不惜貸款買車跑運輸,但因為口岸的過貨量減少,長期滯留在口岸,沒有收入來源,也沒有生活保障。”
  (原標題:蒙古族牧民打官司不怕“語言關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medsjsmdca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